Current Position :Home > News > News > 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30 周年纪念大会暨“30 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30 周年纪念大会暨“30 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 周年纪念大会暨‘30 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 年8 月17 日至19 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 余所高校及科研和出版机构的近18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提交150 余篇论文或发言提纲。本次会议全面总结我国30 年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宝贵经验,展望今后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围绕“30 年来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的中心议题,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发展以及外国文学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讨。

  8 月17 日上午8 点整会议开幕。开幕式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体武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冯江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沙玉梅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建军教授分别致辞。

  学会会长刘建军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学会的优秀传统和优良的学风及会风。他指出,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来,始终以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形成了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的良好风气,学会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成长,坚持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并重。他代表学会向各个时期为本学会发展做出奉献的高校以及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刘建军会长指出:学会成员今后的研究要在牢牢把握当前国家新形势下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加强观念更新,强化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会成员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自己通晓外国文化和外国文学的优长,在对外国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中看到我们今后要走的道路,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提供国外经验和教训的观照。他还指出,要注意研究信息技术进入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问题。学会将在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回答和应对“如何克服教学和研究中的机械化、庸俗化”、“如何改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如何让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进一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等现实问题。

  开幕式后,举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 周年庆典大会。庆典大会由副会长、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主持。他在主持词中指出,回顾是创新的前提。学会自1985 年在南京大学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的30 年。接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宣读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发来的贺信贺电。随后,杨正润教授回顾了学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建设经验,并指出1985 年第一届学会的议题“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新发展”,就奠定了学会发展的基本基调。黄晋凯先生介绍了1981 至1985 年间筹备学会的艰辛过程以及张月超、许汝址、赵澧、贺祥麟等几位老先生对学会建立的突出贡献。李明滨先生则重点讲述了学会第一任会长杨周翰先生和第二任会长季羡林先生热爱学会、关心学会建设的往事。他还特别提到,杨周瀚、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以他们的声望和影响力保障了本学科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刘意青先生希望大家应珍惜学会长期形成的学术民主、团结创新、尊老爱幼、平等自由的学会氛围。

  庆典仪式的最后阶段,进行了第五届学会优秀成果奖的颁奖仪式。作为学会的一贯传统,为推动全国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展示高校外国文学优秀科研成果,此次专门成立了评奖委员会,并进行了认真的评审,评出了《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等12 部著作、“奥斯卡·王尔德与宗教审美化问题”等12 篇论文获得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20 多所高校学者获得殊荣。

  8 月17 日下午进入了学术会议阶段。17 日下午的会议上半场由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在译介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本土文化,译本与文本原意一致性的问题。同样,他也通过晚清时期的传教士在翻译《诗经》过程中,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怎么变成中国汉学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的发言谈及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进研班”留给我国世界文学学科的历史资产问题。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音景”作为故事背景上的声音幕布,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以的具体文学事例强调音景的不可或缺性和音景在文学研究中的创新意义。天津师范大学的孟昭毅教授从10 位东方获奖作家的作品中,发现诺贝尔奖的评选原则,认为那些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更容易获选。

  8 月17 日下午大会主题发言的下半场由南京大学董晓教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冰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转型两个层面出发,阐述近30 年高校的外国文学研究现状,肯定了学会开放、平等的学术风气以及提携后辈的优良传统。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教授以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为例,揭示文学作品的题名选择的多重寓意。帕斯捷尔纳克曾先后设想过“男孩和女孩”、 “不再有死亡”、“伦瓦河”等若干不同的标题,但最终还是采用了“日瓦戈医生”。他认为,考察和解析这些不同的题目名称,有助于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多重意蕴。北京大学魏丽明教授介绍了当前国内高校非洲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情况,并介绍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实践成果。

  8 月18 日上午的大会主题讲演,上半场由山西师范大学亢西民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高玉秋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以《希伯来圣经》的文学阐释作为切入点,谈及文学经典的品格与诠释场域问题。他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被称为经典,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原发性和构造性。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以莎士比亚喜剧为例,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考察了喜剧如何通过伦理选择发挥其教诲功能,并从喜剧的伦理冲突和矛盾、喜剧人物的伦理选择、喜剧创作主体的伦理选择等方面探讨喜剧具备教诲功能的缘由。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通过梳理20 世纪80 年代后中国学界对哥特小说研究历程,试图总结中国对哥特小说这一特殊文类的接受特点、批评倾向及其问题与不足。东北师范大学赵沛林教授认为文学的运动是在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试图总结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宏观的钟摆式对称性运动规律、微观的内容形式矛盾运动规律、自然物候和地缘文学相适应规律等。

  18 日上午大会主题讲演的下半场由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和广州大学冉东平教授主持。吉林大学杨冬教授从教学层面重新审视了批评史教学的重大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杨莉馨教授论述了《学衡》诗歌译介与新人文主义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麦永雄教授分析了媒介转向与空间哲性诗学对文学艺术研究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王化学教授对拜伦诗作中的“拿破仑组诗”进行了重新的反思与解说。

  大会从18 日下午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六个小组的与会者紧扣本次会议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围绕着外国文学教学经验和创新方式、国别文学和特定类型文学研究、经典理论和经典作家的跨文化传播和影响研究、前沿理论梳理与介绍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评点。

  8 月19 日上午是会议开设的“青年学术讲演专场”。由山东师范大学姜智芹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杨明明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郝岚教授介绍了当今世界文学理论的系统论解读倾向, 指出这种研究趋势代表了一种试图同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范式的努力。东北师范大学刘妍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到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返现场”的重要性。重返“批评的现场”、“历史的现场”、“传播与接受的现场”以及“西方文化精神的现场”。浙江大学隋红升副教授反思了爱丽丝·沃克《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中美国男性气质,认为布龙菲尔德对妻子犯下的罪恶行径与其对美国主流社会男性气质神话的盲目认同与遵从有关。东北师范大学冯伟副教授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研究,发现其对英国早期社会的法律种种弊端的忧虑。南开大学王旭峰副教授分析了2010 年V·S·奈保尔的《非洲的假面剧》中三种风景: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风景和宗教风景,从风景叙事中考察奈保尔借由游记所表达的观点:在美丽的风景背后是极大的恐惧与野蛮。

  在完成了大会的各项任务后,王立新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发言。她强调此次研讨会的宗旨是“为党和国家服务、为高校的发展服务、为民族振兴服务”,学者们都有责任要把学术研究始终和国家的命运、社会发展与高校发展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了解西方后现代的文化又要给我们的学生正能量,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国家。郑体武教授致了闭幕词并宣布大会闭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30 年庆典隆重、热烈、庄严,既总结了学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又对为学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一辈学者表达了深刻的敬意。而研讨会则是是一次高水平、有视野、有深度的学术盛会,它将对我国高校外国文学科研和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Recommended article: